close

兒子的學校舉辦拿發票做愛心跳蚤市場,就是先請大家捐出家裡的二手物品,小朋友再用發票去換自己想要的東西,由於我們當天都不會參與,所以只是交代崽崽別亂買,就放生了。
前一晚他很興奮地說已經看中一個玩具,什麼超大拼圖軌道車子的,說一到現場就要去把那組車子買回來,要10張發票,於是老公給了他20張發票+超大背袋,又交代了一次:「請省點用!」
下午放學回到家,他喜孜孜地把那裝的滿滿的超大背袋扛到我面前說:「媽媽!我買超多的喔!」
老公接著在後面補了一句:「買到發票不夠還跟老師借......」
天啊這種孩子以後一定不能放他自己去購物,絕對會跟他爸一樣本來只要衛生紙,最後卻扛兩大袋回家......。
接著他開始一個個把「禮物」拿出來介紹。
「媽媽,我買了安妮的書喔,然後阿姨說三本都給我耶!」
「媽媽你看,安妮可以看這個寶寶書!」
「我還買了拼圖書,等安妮再大一點就可以玩!」
「還有,媽媽這是送你的包包!」
「然後這個超大的墊子可以給安妮在上面爬爬!」
「最後這個是我的,妳看是企鵝敲敲磚耶!」
「沒有了嗎?」我看著空空的袋子問。
「沒有了啊!」他說。
我問:「你不是要買那一組很大的汽車軌道嗎?」
他說:「我本來要買的,但是看到之後又覺得,還有其他比那個更重要的東西,所以就沒有買了。」
我頓住了,眼眶泛酸。
感動得說不出話來,我一直以為他會買一堆有的沒的玩具,結果整個袋子裡幾乎都是妹妹的東西,緊緊抱著他猛親了幾下,說:「寶貝你好棒,謝謝你想到我們。」
比自己還重要的東西就是家人吧,我親愛的兒子,你有著對家人滿滿的愛啊!
之後兒子反覆問了我幾次,喜不喜歡那個包包,我都笑著說:「媽媽超級喜歡的!」
他說:「我看到那個包包就想到媽媽,覺得你會喜歡^^」
然後我的思緒飄回到過去,小學的時候,我曾經用存的錢去NET買了件白色長版無袖背心外套送媽媽,因為媽媽很省,從來不捨得幫自己買衣服,所以當我拿著存了很久的錢選外套的時候,內心充滿幸福感。
媽媽看到外套很驚訝,然後收進了櫃子裡,我記得她的表情,似乎在說:「唉呀我不穿這種款式的衣服耶!」
或許她不是這個意思,但對在當時只擁有小孩子心性的我來說,的確是這樣解讀的,無論她之後笑的多開心,那一瞬間的表情我忘都忘不掉,而那件外套,也從沒被拿出來穿過。
我沒有責備媽媽的意思,反倒很謝謝這個事件,讓我深深記得身為孩子的感受,今天才沒有重蹈覆轍,我也一定會記得趕快用這個包包,還要故意選在兒子看到的時候。
之後當我長大了一點,開始工作之後,有時候我會買禮物給爸爸,但他總是板著臉說:「這我很多,你不要亂花錢。」
我從不知道他喜不喜歡那些東西,有時候是吃的,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愛不愛吃,因為他本質不挑食,所以當我的愛被忽略或嫌棄了幾次之後,就再也不買了。
長大之後回想起這段往事,才覺得爸爸應該不是不喜歡,他只是習慣了把教育放在愛之前表現,後來交男朋友,買東西送對方的時候被爸爸發現,他會酸酸地說:「妳怎麼沒有想到送我啊?」
而我只是漠然的回:「之前你不是都說不喜歡嗎,你說你不需要呀!」
寫出這些也並不是責備爸爸,而是真心感謝這些讓我印象深刻的經驗,讓我深深記得身為孩子的感受,現在才懂得用不同方式回應孩子的愛。
「愛」是人的天性,從寶寶時期就明顯嶄露,因為愛所以緊緊抱著父母,大約一歲會開始用親親回應父母的愛,更大之後加進別的元素,例如畫作、勞作、禮物之類,再大一點就能用物質表示,但隨著年齡增長,用肢體動作表達愛的比例越來越低,尤其是東方人,滿滿地愛全揉進鈔票裡了,隨著老老老一輩的長輩開始,一直影響到這一輩的我們,逢年過節尤其明顯,包多大紅包、吃多貴的餐廳、送多貴的禮盒、走多好的國外行程之類之類,這些事情已經超越了節慶本身的意義,變成每個人嘴上的話題、商人口袋的鈔票,那麼「愛」呢?愛的本質在哪裡?
好吧,討論愛的本質或許過於沉重了,那我們拉回來說說施與受的情感面好了。
前陣子婆婆要開刀,有一天我跟孩子們出遊,回程的車上崽崽忽然提起阿嬤的手術,內容大概是說不知道手術會不會痛、阿嬤會不會害怕之類的,於是他自己決定送一個小東西幫阿嬤加油,崽崽開心地說:「我要送阿嬤一個勇氣禮物,讓她看到那個東西就會充滿勇氣!」
我好驚訝,才五歲的孩子竟然這麼窩心,討論了一下,我們決定去便利商店看看。
崽崽非常認真地挑選,貨架一排逛過一排,最後停在糖果區,我又驚訝了,是巧合嗎?他竟然有觀察到阿嬤非常愛吃糖?(我婆婆愛吃糖到隨身攜帶的程度)
選了一盒日本進口的抹茶巧克力,崽崽蹦蹦跳跳的回家,他會這麼開心,是因為內心滿溢的愛就要傳遞給他愛的人了,用生命選的那盒意義非凡的巧克力裡面充滿了愛和勇氣,就要傳出去了!
到家一見到阿嬤,崽崽就衝上前說:「阿嬤,我買了這個送妳,這個是勇氣巧克力,這樣妳開刀就不用害怕了!」一口氣說完這些,崽崽的小臉上揚起兩道紅暈。
婆婆一頭霧水,於是我趕忙把事情完整解釋了一次,婆婆才露出笑容,但接著她說:「哇!謝謝你耶,那我再把這盒巧克力送你!」
崽崽聽了並沒有高興,撇過頭說:「我不要,那個是送給妳的。」
婆婆還是沒弄懂,她以為崽崽聽不懂她的意思,於是又重複了一次:「我知道啊,那阿嬤再把巧克力送給你吃!」
事情竟然發展成這樣,該是媽媽出馬的時候了。
我說:「媽,這是崽崽送給妳的,妳就收起來吧!他特別選了妳喜歡的抹茶口味。」
婆婆看了我一眼。
「他送給『妳』的就是『妳』的,接受就好。」我加重了語氣。
婆婆頓了兩秒,終於說:「好喔,那阿嬤就收起來囉!」
我鬆了口氣。
來剖析一下婆婆的心態:
婆婆不喜歡崽崽的行為嗎?(她喜歡)
婆婆不喜歡巧克力的口味嗎?(她喜歡)
那婆婆為什麼要送還給崽崽?(她覺得崽崽喜歡吃糖)
換崽崽:
崽崽為什麼送糖給阿嬤?(因為愛)
崽崽為什麼不要阿嬤退回的糖?(因為愛不想被退回)
崽崽喜歡吃糖嗎?(超愛的)
那為什麼不接受這一盒糖?(因為哥送的是愛不是糖)
再講個例子吧!
愛心跳蚤市場當天,一切回覆平靜之後,崽崽發現桌上有一條抹茶威化巧克力餅乾,他興奮地說:「媽媽我要吃這個!」
我小聲地說:「這個是爸爸最喜歡的喔!我們拿去送給爸爸好不好?」
他毫不猶豫的地點頭,笑的眉眼彎彎,一蹦一跳的跑去房間,我跟在後面。
老公忙著整禮滿櫃子雜物,聽到崽崽高八度的聲音並沒有反應。崽崽揮舞著餅乾,說:「爸爸這個給你吃,是你最喜歡的!」
老公瞄了一下崽崽,轉頭繼續整理,漠然地說:「好,那個送給你吃。」
被舉得高高的餅乾頓時變成灰白色,因為崽崽頓住了,然後他轉身看著我。
其實心裡是震驚的,我也愣住了,但在兒子轉頭看我的那霎那,我露出很燦爛的笑容,說:「哇!我們兩個一人一半吧!」
接著我牽過他的手走回客廳,打開包裝,分成一半,跟兒子一起笑著吃掉了。
我沒辦法剖析老公的心態,因為我也不懂。
我沒辦法剖析兒子的心態,因為他沒有表現出來。
但我焦慮了,焦慮兒子的想法但不敢問,焦慮他跟小時候的我一樣,一個半秒鐘的表情記二十幾年。
童年的記憶影響我很深,我幾乎不送人禮物,因為選禮物的時候太認真,當下幸福的感覺太深刻,但之後又不確定對方會喜歡,如果不喜歡怎麼辦呢,如果對方只是表面上假裝喜歡怎麼辦呢?那我的愛不就沒辦法傳遞給對方了嗎。
所以不送最簡單了吧,然後昭告天下我不喜歡收禮物,大家都省點心思吧。
所以我幾乎不送人禮物,如果要送,我會折騰非常久,送的時候,心裡彷彿有隻小狗,搖著尾巴吐著舌頭,嘿嘿嘿的喘著大氣希望看到對方真誠地、真心喜歡的笑臉。
太折騰了,太累人了,真的。
由於我彆扭的個性,導致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特別小心,尤其是「愛」這一塊。
我重視孩子的付出,每一次都給予回應,從寶寶時期他們願意把手上的食物分享給我開始,我開心地接受;當孩子看到新奇的東西轉頭跟我分享的時候,一定在旁邊感同身受;當孩子述說學校發生的瑣事,我聽著,並且問問題。
重要的是,每次崽崽送我東西我都會開心地接受,大力擁抱加親親,謝謝他想到我,因為姐收的不是禮物,是愛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